亞坤夜讀丨小米不?。ㄓ新暎?/h1>
家中飼養(yǎng)的虎皮鸚鵡喂帶殼小米,。它們靈巧地啄開外殼,食用里面的小米粒,。過一兩天,,食盒里只剩下谷殼。我順手將這些空殼子倒進花盆里當(dāng)肥料,。沒過多久,,土里冒出密密麻麻的新苗。反正是種植,,多添點綠意,,也不錯。我留下了它們,,任其瘋長,,開花,抽出穗子,。細(xì)看這些穗子,,由許多小顆粒緊緊簇?fù)矶桑厦鎺е〈?,毛茸茸,,怎么看都和狗尾巴草如出一轍。這不禁讓我心生疑惑:難道狗尾巴草是小米的祖先,?
查資料,,小米正是由狗尾草歷經(jīng)數(shù)千年人工繁育而成。與辣椒,、土豆,、紅薯、洋蔥等明朝才從異域傳入中國的蔬菜不同,,小米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作物,。在古代中國的糧食作物中,占據(jù)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,。未脫殼時,,它被稱為谷子。早在北魏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(shù)》中就有記載,,“谷”,、“稷”也名“粟”。
小米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(nèi)涵,。它是《憫農(nóng)》詩中“春種一粒粟,,秋收萬顆子”的主角,,見證了農(nóng)民辛勤勞作的身影與收獲的喜悅。
而“滄海一粟”這個成語,,更是賦予了小米別樣的哲學(xué)意味,。北宋蘇軾因“烏臺詩案”險遭殺身之禍,后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,,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年,,他與友人泛舟江上,喝酒,、唱歌,、賞月。面對眼前美景,,他不禁睹物思人,,寫下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”的金句,。
從商周之交的伯夷叔齊“不食周粟”的氣節(jié),,到蘇軾“滄海一粟”的哲思,小米始終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鏡像,。它既承載著“社稷”的莊嚴(yán),,也包容著個體的渺小,;既見證過“春種秋收”的煙火日常,,也映照出“采薇而食”的高潔理想。每粒小米,,有每粒小米的問題,,但每粒小米都有自己可解的答案,沒有什么可以惆悵的,。
小米不小,,從時光深處走來,帶著遠(yuǎn)古之風(fēng),,滋養(yǎng)著我們,。
>>我要舉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