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步道 藏掩不住毛澤東梁啟超的青春銳氣
1919年11月16日,,青年毛澤東在周南女中校內(nèi),,與新民學會會員合影。第五排左四為毛澤東,,第一排左三為陶毅(陶斯詠),。
文/任大猛 圖/徐暉銘
泰安里周南女校,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合了一張影
規(guī)劃中的長沙歷史步道,,真正稱得上連貫暢通的部分,,都在明清時期就有的老城區(qū)。從湘春路旁西園北里進入歷史步道,,稍一轉(zhuǎn)折,,才行數(shù)百米,眼前豁然開朗,,這就是泰安里,。明德中學和周南中學在很長時期,都把校門朝向這條小巷,。那時的明德中學與周南女中兩兩對望,,一到放學時段,青年男女學子如潮水一般涌入這條小巷,。直到上世紀50年代,,李覺將軍將毗鄰周南女中、朝向北正街的一大片房屋捐贈給周南中學作為校舍,,此后周南中學才打開朝向北正街的校門,。近年來北正街改擴黃興北路,周南中學重新把校門恢復為很久之前的朝向泰安里,。當周南中學面向歷史步道打開它的大門,,這座百年名校仿佛又穿越時空,回到歷史中它有過的輝煌時段,。
97年前,,即1919年11月16日,26歲的青年毛澤東,,曾穿越歷史步道,,進入泰安里。在周南女中校內(nèi),,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合影,。在這張合影上,,雄姿英發(fā)、高大英俊的毛澤東站在后排正中(第五排左四),。這張合影最前排還有6位新民學會的女性,。坐在前排最中間(即第一排左三)的那位女性就是陶毅,即蕭子升在《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(jīng)歷》中提到的毛澤東愛慕過的陶斯詠,。當年陶斯詠在周南女校內(nèi)任教員,,翻查新民學會的資料,“恰同學少年”的毛澤東與陶斯詠在思想觀點上多有相通,。1921年陽歷新年第一天,,長沙城內(nèi)“大雪滿城”,新民學會會員在距離泰安里不太遠的潮宗街文化書社內(nèi)召開新年會議,。會議中,,新民學會會員以起立方式表決新民學會未來之路。當時陶斯詠就與毛澤東保持同一觀點,,均以起立表決贊成以“改造中國及世界”作為新民學會的共同目的,。
在毛澤東領導新民學會期間,青年毛澤東與周南女中聯(lián)系十分緊密,。當年,,新民學會女會員共有19人,其中14人即周南畢業(yè)生或在讀的學生,。知名者有向警予,、蔡暢、陶毅(陶斯詠 ),、任培道,、勞君展、魏璧,、周敦祥,、熊季光、熊叔彬,、吳家瑛,、賀延祜等。毛澤東與周南女中創(chuàng)辦人朱劍凡亦為好友,。朱劍凡為毛澤東老師楊昌濟留日時的同學,,受楊昌濟影響極為欣賞毛澤東,1919年底,,毛澤東與朱劍凡又同為前往北京的“湖南驅(qū)張請愿團”代表,。1920年夏,從北京回到長沙的毛澤東,暫時無業(yè),,曾短暫住在周南中學內(nèi)的朱劍凡家中,。
走入長沙歷史步道,在尋常泰安里的巷陌中,,可以感受到“革命、青春與浪漫”的氣息,,昔日一批又一批新民學會的會員,,就從泰安里走出去,走出長沙,,走向世界,,尋找“改造中國與世界”的道路。
三貴街時務學堂,,少年狂生楊度與梁啟超展開大辯論
循泰安里,,沿歷史步道南行,過壽星街,,從潮宗街轉(zhuǎn)連升街,,就是三貴街。三貴街27號的天倪廬內(nèi)泐碑保存有梁啟超題寫的“時務學堂故址”幾個大字,。
時務學堂大門原本朝向小東街(今中山西路)而開,,但時務學堂舊址不幸毀于1938年文夕大火。三貴街天倪廬中這處梁啟超的題字,,標明了時務學堂在長沙歷史步道中的歷史坐標,,彌足珍貴。
時務學堂,,本為陳寶箴,、熊希齡、梁啟超等一群時代精英創(chuàng)立的新學堂,。當年擔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的梁啟超才25歲,,后來成為民國初年國務總理的鳳凰熊希齡,其時被委任為時務學堂提調(diào)(即校長)也才27歲,。至于蔡鍔和楊樹達等40名學生,,按規(guī)定必須為13至20歲之間的少年人才能報考這所新學堂。
今天長沙博物館內(nèi)保存有近現(xiàn)代文化名人長沙人章士釗的一封手札,,記述章士釗在少年時代考錄時務學堂的一份追憶,。當然,章士釗參加了時務學堂第一班的考試,,卻未被錄取,。時務學堂第一班考試錄取人數(shù)定額僅40人。報名之初,數(shù)天之內(nèi)登記人數(shù)即逾兩千,?!缎轮獔蟆泛髞砀叮瑫r務學堂第一班應考報名人數(shù)達4000人,。從4000人中取錄40人,,可見難度之大。這4000名少年考生,,在1897年的秋天曾以一種青春的姿勢行走于太平街,,按要求前往太平街上的賈太傅祠作考前照相及體檢。作為老師,、時年27歲的熊希齡就在太平街賈誼故居悉心照料前來參加考前準備的學子,。當時省城之內(nèi)的太平老街,滿城充溢青春的活力,,小東街頭亦飄蕩起改良的新風,。
1897年底新開辦的時務學堂,初一出現(xiàn),,即吸引了湖南所有知識分子的眼光,,它也以其青春力量振奮人心。1898年,,在湘潭過完春節(jié),、自負才學且目空一切、23歲的楊度,,從湘潭乘船到長沙前往營盤街盤樂園湘綺樓向老師王闿運拜年,。但楊度來到湘綺樓時,王闿運已乘船去了衡陽,。獨居長沙的楊度,,在長沙城內(nèi)打聽目前在省城內(nèi)最知名的人物是誰。楊度的湘潭同鄉(xiāng),、著名礦商梁煥奎告知,,目前長沙城內(nèi)最有名的人物是一位青年才俊,名叫梁卓如梁啟超,,此人為康有為弟子,,正主講時務學堂。楊度聞訊,,馬上跑到小東街時務學堂,,找到只比自己大兩歲的梁啟超,并與之就《春秋》《孟子》等學術(shù)問題展開辯論,。事后,,楊度在日記中記載:兩人“論辯甚多,,詞氣壯麗。卓如(即梁啟超)初猶肆辯,,后乃遁詞,。然而其人年少才美,乃以《春秋》騙錢,,可惜可惜”,。楊度自認為在時務學堂的辯論爭贏了梁啟超。不過,,歷史的發(fā)展卻是楊度后來連老師王闿運的話也聽不進,,一心只想追隨曾為時務學堂總教習梁啟超等年輕人的步伐,離開湖南,,離開舊學,前往日本留學去,。
今天的時務學堂故址,,雖僅剩一方小小庭院,時務學堂所有舊跡,,也只有梁啟超留下的一方小小碑石,,但時務學堂的名號,卻與毛澤東與周南中學的故事一樣,,讓長沙歷史步道承載起沉甸甸的歷史厚度,,并且讓長沙這座城市的歷史熠熠發(fā)光。那些發(fā)生在歷史步道上的青春故事,,那些從梁啟超,、楊度,到毛澤東,、蔡和森等追尋少年中國的夢想的近現(xiàn)代人物的故事,,人們走過步道知曉了感受到,都忍不住會愛上長沙城,。